世界哲学

杨国荣:中西相遇求通,世界哲学视域下的中国

来源:世界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12日 03:02:54

从世界哲学视域下来看中国哲学,它在表述上有别于现代哲学,但作为哲学的一种形态,在特定的表述之后,又具有普遍意义。

世界哲学视域中看中国哲学,必然要正视中西之间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杨国荣分析,先秦以降,除了佛教进入以外,中国哲学都是在自身系统中进行演化的。近代以后,西学东渐,中国哲学才开始与西方哲学展开实际的互动。传教士带来的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接触,在时间上较为短暂,在内容互通上,也实质缺乏对中国哲学的实质性的影响。在杨国荣看来,当前,中西碰撞已经是无需争辩的事实,以传统为形式,中国哲学的意义往往隐而不显,但在西方哲学的参照之下,其内涵则可能得到比较切实的敞开和呈现。


当然,中国哲学在性与天道的主题之下,有着多样的独特思考,赋予了中国哲学多样的形态。不仅具有历史的印记,实际上不同时期哲学家的思考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内容,具有理论的内涵。因此,杨国荣强调,“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回溯、反思、梳理也应当关注多样的内涵,而不宜仅仅作历史的描述。”2018年,在接受文汇讲堂的独家采访时,他也曾说哲学史和哲学理论无法分离。当前中国哲学的发展现象不令人满意之一就是史思脱节。

习惯了PPT 的辅助,竟有很多线上听友一时无法跟上杨国荣一杯清茶、娓娓道来、字字珠玑的讲座,纷纷在线上聊天窗口感慨。甫一开讲,杨国荣与听友泛读了一把中国哲学的历史形态,认为中国哲学是“形成与既成”同时并存。

在中西哲学相遇之后,参照西方哲学有助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读出、看出更多的内容,并更清晰地把握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因此,我们应注重“求其通”形上之学,也不宜忽视名、言运用层面上的概念活动。

如此,杨国荣从归类观察的角度认为,中国哲学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形态、多样性系统至少展现在实质与形式两个层面。

从单一学派的演变来看,孔子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格局,之后儒学出现分化,从先秦时期孟荀的不同发展,到后来儒学注重心性与强调经世的不同进路,都表明了这一点。杨国荣指出,思想变迁过程、体现了实际的历史形态。从具体的形态来看,每一哲学系统都有核心的或主导的观念,这种核心观念与哲学系统中的其他思想念之间形成多重联系。在反观哲学历史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相关哲学系统的核心观念与其他非支配性概念之间的互动。

在中国哲学中关于道德行为以及情感与理性关系的辨析中,也可注意到其中包含的普遍哲学内涵。儒家对情与礼或义的论述,既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情感之维展开,也注重礼和义等普遍规范和原则的引导,后者所涉及,便是理性对情感的制约作用。孟子以大体、心之官作为理性规定来约束情感;又将恻隐、辞让、羞恶等相关情感作为人行为的动因,这里既关乎道德行为在实在层面的自觉形态,也涉及道德行为发生的具体机制。二者在儒家那里又引向道德品格的培养,后者关乎如何成己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关于情感与理性的讨论实质上一方面引向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讨论,另一方面也蕴含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交融。

杨国荣认为,对中国哲学这一主题的认知并非是无意识的,而是有着自觉的把握。在中国正经历古代向近代转化的过程中,“性道之学”已经与其他的专门之学(实证性的知识学科)区分开来,并被理解为智慧层面上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西哲学有其共同之处,因此才有参照的可能。但中西之间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李约瑟曾说,中国哲学倾向于发展辩证方法。冯友兰也认为,中国哲学缺少西哲的形式体系,而是注重实质体系的发展。但杨国荣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要将西方哲学视为的唯一的、标准的哲学,以此裁剪中国哲学。当然,也不应过分强调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从而否定西方哲学的参照意义,后者容易引向非历史、狭隘的道路。今天在世界哲学视域下考察中国哲学,既是中西哲学接触之后无法避免的问题,也意味着运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超越各自地域的限定,由此把握真实的世界。

责任编辑:李念

也就是说,在哲学史的现实演化过程中,哲学思想表现为实际的体系和学说。它不是孤立的哲学形态,也不是凭空而起,而是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因此,考察历史中的哲学形态要同时关注这种思想形态与其所处的历史之间的关联性,以考察其具体源流。

上一篇:肉包书屋 篇八:有哪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优质哲
下一篇:李晨阳:做“孟子式”哲学,力促中国哲学成为